《香港的無伴奏合唱音樂》:A Cappella 夾出真友誼
夾band的團員各自按樂譜彈對調都可以成事;但A Cappella(無伴奏合唱)則不一樣,每一粒音也經過編排,而且要反覆同場練習,達至整首歌全部人都合音準,假如沒有夾好,很容易出現撞音。
香港大學無伴奏合唱團Mosaic成立於2006年,是大學通識科以藝術為題的露營活動後應運而生的,啟發自香港無伴奏合唱歌手、編曲者及導師馮國東。合唱團由十幾位不同學系、學科的同學組成,取名為「馬賽克」,寓意每人唱一個聲部,然後組成一首動聽的無伴奏合唱歌,就像不同顏色的馬賽克磚拼成一幅美麗的畫。
大律師Dixon、自由工作者樂樺及兩子之母的在職媽媽Gladys,曾經是香港大學無伴奏合唱團Mosaic的成員。
作為該團幕後推手之一、卻謙稱自己當年是團中「阿四」的Dixon,集公開試音招募團員、租房練歌及打響該團在校園內的知名度等多個任務於一身。「合唱團沒有向大學申請資助,起初不被人認識,於是找學校的部門、學系傾合作,看看有沒有資源可以共用,例如透過mass mail(群發郵件),令更多人知道這個合唱團。」他畢業後亦不忘培養接班人,合唱團慢慢成形後就「放手」,讓該團自立。
另一位幕後推手Gladys,即使在大學畢業後仍繼續奔波於籌備Mosaic的試音和排練上。她形容第一次公演非常成功,「整個校園演講廳是滿座的」,又分享該團獨有的Cheers,有別於慣常所說的「Good Show」,成員之間喜歡在出場前說「The Show is Gooded.」,未表演前已在「預告」表演是完美無瑕的。
要令成員合唱時不走音,需要用到pitch pipe(定音管)。Dixon笑言亦有成員有絕對音準,充當「人肉pitch pipe」。
不負眾人所望,Mosaic仍在港大校園內一屆又一屆地承傳下去,規模漸大,發展至每季都有試音公開招募,每年舉辦音樂會,不單活躍於校園內,更遠赴外國公開演出等。這班年輕成員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編曲、練歌、接show唱show。
近年事業逐漸回到音樂領域上的Gladys,與仍心繫A Cappella的Dixon,畢業後先後組成8人的Just Sing、5人的Metappella無伴奏合唱組合,出現過在不同的場合包括生日會、TED Talks、求婚、商場騷、flash mob(快閃)、樓盤開售日,馬拉松日等等,演出既是「精神食糧」,同時也是友誼的養份。
Metapella亦曾試過在機場演出,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們最難忘2019年在藝穗會的演出:「平時樂隊的演出有前奏,有音樂break,人聲可以『唞唞』,但A Cappella由頭到尾都是人聲,當晚就是一場歷時2個半小時長的表演。」Dixon心情激動地形容,藝穗會對於小型樂隊而言,地位可媲美紅館,「可謂一大里程碑,當晚不設座位,全場站滿了人!」
Metapella第一次公演於2019年在藝穗會舉行,當晚只有企位,全場站滿了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想起排練過程中要遷就成員忙碌的日程,隨年月增長亦各有人生規劃,團員也有氣餒的時候。「A Cappella很重要的一點是,齊人才可練習,否則要待下次才能練習。」Dixon及Gladys都強調,成員始終認為友誼排第一,比演出成就更為重要,彼此已有默契,「幾個人之間若有心病就不能成事,無法對望而唱,所以彼此不單止音樂上要夾到,性格等所有東西要很夾才會做得好。」
Metapella另一成員、本身是流行組合樂印姊妹成員的樂樺,更會按各人聲線的特性來編曲,「我們的樂譜有團員專屬的名,像是度身訂造般。」Dixon說,「我與Gladys作為中間聲部,唱腔上有時候會有些不夾,這時我會扮下她的唱腔,之後又發現她也學我的唱腔,慢慢大家就會共鳴到,彼此都不是原來的那把聲,當下感覺,啊,這十多年果然不是白夾的,不用說出口就能自動補位。」談及合唱團的未來發展,三人異口同聲說,希望以做原創歌為目標。
Metapella成員之間已養成一定默契。(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