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找碼2》:舞台上探索不一樣的自己……
舞台燈光漸暗,穿著黑色長袍的死亡使者現身。「被童年陰影籠罩,成長時期曾被人出賣的他,透過慫容對生命絕望的人了結生命,和設局令造成社會不公的人『消失』,來消除心中的痛苦。」這是CIBS節目《一起來找碼2》主持之一何嘉誠(Karlson)修讀香港演藝學院中級戲劇班的畢業作品,經歷過職場欺凌的他,形容扮演這個暗黑角色反而「拯救」了他。
在低潮時,他回想起小學時玩過戲劇組,「那段日子我活得最自在,於是希望趁還有活力、對戲劇演出有熱誠時,重新回歸舞台上,找回自己的初心。」其後他參加糊塗戲班、香港演藝學院等不同短期表演課程,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戲精」一同演出,亦萌生製作《一起來找碼》系列(「找碼」取自‘Drama’諧音)電台節目的念頭,帶公眾認識戲劇。於他而言,演戲「好玩」之處是既可做回自己,亦是在飾演另一個角色,探索不一樣的自己。
Karlson個性熱情開朗,對戲劇演出富有熱誠。
與熱情開朗、肢體語言略帶點浮誇的Karlson相比下,另一位主持林佩玲(靈星)外表看來很靜態,這可能與她過去曾任公共圖書館職員逾十年、又做過1823熱線接聽市民查詢等崗位有關。
「當市民的期望與當局的行動有出入時,作為一個中間人,要想想怎樣包裝和更好地向市民解釋,令他們容易接受。」工作經驗和戲劇訓練下,她指更學會觀察對方的眉頭眼額,讀懂對方的潛台詞,亦學會代入對方角色,設身處地理解對方。
靈星玩大學劇社時,曾飾演七十歲的婆婆,演出入木三分,自此被朋友冠上「婆婆」這花名。
她認同當角色的遭遇與自己接近時,可順勢釋放情感,但強調演出時演員與觀眾應站在同一陣線,「當飾演一些特定的人物,例如豬肉佬、的士佬時,會參雜一些普羅大眾都熟悉的形象和口頭禪。相反地,有時候太過自我,做自己的小動作,一時『出戲』,觀眾便沒有共情的感覺。」
《一起來找碼2》比起第一季,找來更多素人和大學劇社成員,透過訪談、圍讀一些劇本選段,讓大眾進一步認識戲劇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學習與別人協調,因為戲劇是一集體活動,講求團隊合作。
兩人鬼馬地演繹,時下年輕人如何「請對方食檸檬」的手勢。
曾經是香港公開大學(現稱香港都會大學)舊劇社一員的靈星舉例指,有位未有拍拖經驗的演員,卻要飾演一個深愛女友、不捨她離開自己的痴情角色。眾人為了帶他入戲,「於是抱緊他,在他與她之間築起人牆分開他們,他卻要掙脫。經此一役,他終於體會到出盡力,很想爭回愛人的感覺。」
走過劇社不斷修改劇本、不分晝夜排戲的青蔥歲月,這群「戲精」在一起錄製電台節目、圍讀劇本選段時,又重燃起自己的初心。有嘉賓寄語:戲劇取材自生活,應「學好生活,問好生活,創好生活」,即從小建立正確價值觀,往後再追尋與創造人生的意義。
Karlson參加不同表演課程認識到的「戲精」,組成《一起來找碼2》的製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