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隔離日記2.0》:疫情下我們如何繼續發亮

節目推介
《隔離日記2.0》:疫情下我們如何繼續發亮

Marina Rai可以被貼上多個標籤:全職僱員、研究生、傳媒人、少數族裔人士、家長……但她認為自己最首要的身份,是「人」。這個理念從她製作的節目「隔離日記2.0」可見一斑。該節目延續她於2021年製作的社區參與廣播電台節目,探討香港人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填補資訊鴻溝

 
 
Marina Rai(右)在某集「隔離日記」中與Rita Gurung對談
 
當被問及少數族裔人士在疫情中所面對的最大困難時,Marina說:「我認為缺乏資訊造成了認知上的不足。若我們無法接收到資訊,就會跌入謠言和假新聞的陷阱,或只能聽親友的話,假設他們說的就是真相。」
 
在香港,官方健康訊息傾向先在中文傳媒發放,非華語社群較遲才接收到英文版本。Marina認為這是個問題,而她的回應方式,就是在首系列的「隔離日記」中,以尼泊爾語廣播衛生防護中心的資訊,並邀請社區領袖上節目,以族群人士聽得懂的語言討論和解答他們的疑慮。
 
正因如此,部分帶有歧視性質、甚至暗示少數族裔群體在擠迫環境中聚餐引致新冠肺炎擴散的報道,常令Marina感到相當沮喪。她坦承:「這些報道甚至導致我們的族群分裂,令我們感到害怕。但對少數族裔人士的成見和差別對待,正正揭示了暗藏在我們生活環境中的挑戰。」
 
 
「新常態」下的生活
 
 
「我將為他們喝采和發聲。」
 
若2021年版的「隔離日記」是為了提升認知和克服恐懼,2.0版則更傾向於展示人們在「新常態」下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控制和克服疫情。

「隔離日記2.0」將帶出「生還者」的故事,包括被檢測為陽性的人如何康復並帶著精力和全新思維重投正常生活的經歷。多位專家和博士將基於事實和科學討論傳染病控制的問題。節目亦將會包括一些人性故事。

透過電台廣播推動參與和賦權

五歲的Baezall的聲音透過「隔離日記」而為人熟悉。

她把這份參與的信念推廣到家人,邀請五歲大的兒子在節目中配音,使孩子的聲音經常出現於「每周一思」的環節。此後,Marina就常常要應付孩子的熱切追問:「我可以聽聽自己的聲音嗎?」

Marina認為社區參與廣播提供了平台,助她實現對少數族裔和尼泊爾社群的承諾。而她對電台廣播孜孜不倦的投入亦改變了她的專業發展。Marina期待於四月完成香港大學的社會工作碩士課程。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