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生眼中的社區》:聽小嘴巴說廣播劇 來趟社區大歷險

節目推介
《小學生眼中的社區》:聽小嘴巴說廣播劇 來趟社區大歷險

提起潘明珠老師,很多人都聯想起其兒童文學作家、寫作導師的身分。她確實常入學校教授寫作班,促使她醞釀起製作CIBS節目《小學生眼中的社區》的靈感。

 

「寫作的材料很多時來自生活,但和孩子們聊天,卻發現他們對社區的認識很有限。」她曾在課上請荃灣區的同學們寫寫附近的社區,卻發現——喔,沒有去過三棟屋,也沒去過南豐紗廠;荃灣未來會有甚麼發展,孩子們亦一竅不通。他們的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活動範圍較狹窄;加上近年疫情肆虐,家長不放心讓孩子外出,更限制了他們踏足社區的機會。

 

「但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社會或是社區的發展,其實都仰賴兒童。」於是潘老師漸漸有了製作節目《小學生眼中的社區》的構想,希望引領更多兒童認識社區。「當他們認識不同地方的特色,就會愈來愈喜歡自己生活的環境,對香港整體未來發展都有益。」利用電台節目作為媒介,讓孩子在疫情下用耳朵遊覽香港各區。
 

因為疫情,潘老師也多利用視像會議形式,和孩子就節目進行說明和討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十三集節目請來十三間小學參與,孩子們在老師的教導下,一同思考、討論、創作廣播劇劇本,進行練習及錄音,當中牽涉了社區及語文教育。而要創作與社區有關的故事,就要搜集大量資料,於是孩子能在其中深入社區:「像創作深水埗區的劇本時,有些同學來自低下層,住的是劏房;有的同學卻是住在區內的新樓豪宅,只會逛商場附近一帶,卻從不知社區的另一面。」

 

當有同學跟她說,因為製作節目的關係,特地請媽媽帶他走一趟鴨寮街﹐親身感受未知的社區——潘老師覺得,這就是她製作節目的初衷。「感覺到他們在過程中經歷了成長。即使未能深入、細緻去說出自己感受,至少他們認識甚麼是廣播劇,亦能在製作過程中享受,引起了參與和認識社區的興趣。」

 

 

 

潘老師(中)很感恩在製作節目期間,不只學生們踴躍參與,亦得到學校校長及教職員的積極協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其實孩子有很多想法,給他們機會就可以了。」與孩子相處日久,潘老師對兒童抱有極大信心。在籌備節目期間,她曾在聖誕節前叮囑孩子,在假期要花時間寫劇本;當同學們忙著去玩、期待著過聖誕,她卻在平安夜收到其中一名同學的電郵。
 

「潘老師,可以請你看看這劇本嗎?」那位小學生,不只在平安夜趕好了劇本,還已完成文字輸入部分。那是一個關於大角咀的劇本,雖然原本想介紹的廟會因疫情而取消了,同學們遂轉而介紹區內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講及如何在其中推廣閱讀——「我很感動,因為我感受到他對認識社區以及創作的熱情。」的確,只要細心聆聽,就能從孩子們創作的劇本裡,察覺到各樣驚喜:他們感應到社區裡的新舊對比,也有現實揉合虛構的情節橋段……故事裡盡是充滿童真與創意的社區觀察。


從兒童文學作家,跨界到電台節目製作人,潘老師渴望培育兒童的一生志業,仍然不變。「現在是數碼和電子化網絡的時代,在自己房間裡寫作是一項活動,但亦可以開放一些,走出面向觀眾。」她相信文學與電台節目製作的核心,始終如一:「兩者背後的重心是創作,只是可以有不同的平台,讓內容可以立體化地呈現出來。」潘老師笑著如是說。